【博海扬楫】王科积:心里有光,不畏将来

  

编者按:国家奖学金是由中央政府出资设立,奖励特别优秀的员工,资助金额最高的国字号的员工奖学金。2020-2021学年,公司共有20名博士研究生同学获此殊荣。为充分发挥优秀典型的示范效应和榜样作用,校园新闻网现推出“博海扬楫”系列报道。希望广大学子透过这20位优秀博士的故事,感受他们积极向上、勇敢追梦的青春,获得更多在人生路上奋勇向前的滋养、共同成长的力量。

-----------------------------------------------------------------------

王科积,中共党员,威廉希尔中文官网植物营养学2019级博士研究生,师从李廷轩教授,从事水稻镉安全材料镉低积累机制相关研究。在读期间,共发表论文6篇,SCI论文5篇,累计影响因子32.525(均以发表当年IF计),CSCD论文1篇,以第一作者(含共一)在中科院分类TOP期刊发表论文3篇,其中单篇最高IF=10.588;获得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优秀博士研究生、党员先锋示范岗、研究生学业奖金学一等奖等;将于2022年3月前往瑞士日内瓦大学联合培养。

业精于勤,行成于思

“熟练的掌握实验的基本技能,是一名实验者的基本素质,其中干净的瓶子是保证试验准确性的基础。”王科积本科就读于学校威廉希尔中文官网农业资源与环境(本硕连读)专业,大二便参与科研兴趣小组实验,跟着师兄师姐学习实验的基本技能,因此洗瓶子成为了她进入实验室的第一课。

渐渐的,在师兄师姐的指导与帮助下,她开始设计自己的预试验,做一些简单的探讨。知识贮备不够和实验中遇到的各种难题,让王科积明白了基础知识和文献的重要性。于是,她开始钻研文献并做笔记,特别是针对经典文献,她还会根据作者的思路,整理相应的思维导图。

然而,科研并不会一帆风顺。进入研究生阶段的学习,王科积发现研究生的课题研究和本科的“练手试验”有本质区别,研究生课题是更深入的、更具开拓性的研究,因此课题的选择极其重要。在导师李廷轩教授的建议下,她更换了研究方向和题目。这对王科积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换题后的那个国庆节,她疯狂补充、拓展相关领域知识,短短七天阅读了上百篇的中英文文献。后续试验过程中的挫折和失败也让她更明白了思考的重要性:“想好了再做;可做可不做的试验暂时先不做。这样才能提高效率,做出有用的东西。”

在朋友们眼里,写论文对王科积来说好像很简单。但事实并非如此。用了整整七个月的时间,王科积才完成了第一篇英文论文的初稿,这让当时的她产生了“随便发个期刊就行了”的想法。然而在李廷轩老师的坚持、鼓励和指导下,她不断完善实验。每一篇修改稿李老师都认真批注、修改,提出详细的建议和意见。经历了十六次修改后,这篇文章终于发表在中科院分类一区TOP期刊上。这让王科积看到了自己科研之路的希望。而正是这篇文章的“洗礼”,让王科积形成了较为严谨的科研论文写作思维,这使得她后续文章的写作和发表能够更加“得心应手”。

百般磨砺,方出精品

随着研究的深入,王科积越来越认识到自己课题研究上的不足,硕士阶段的学习和研究似乎并不能回答她最初想要解决的问题,因而她坚定地选择读博深造,继续硕士阶段的课题研究。然而博士课题却并不是她曾认为的“博士阶段就是硕士阶段课题的延续”。事实上,博士课题是更深刻的,博士课题结束后应该是一个完美的长篇故事。

李廷轩老师告诉王科积,这个完美的长篇故事应该由一系列的科学设想和试验事实来证实和串联。从硕士阶段的实验结果出发,王科积设计了很多小实验去验证自己的猜想,并根据新现象调整方案,不断发掘现象后面的本质。她的博士试验方案也是经过了数次讨论才最终形成的,而且目前都还在不断调整完善中。

除了做好自己的课题研究,王科积还积极参与到课题组相关研究中,这促使她科研思维更为严谨。“一份成熟的稿子绝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形成的,可能会经历数十次的推翻重塑。”让她成长最快的是协助老师并学习撰写各类项目书,小到标点符号的运用,大到整体框架的构思,都需要反复推敲。

或许科研就是眼前的问题被解决后,又有新问题出现。王科积无数次告诉自己,再坚持一下,马上就会成功了。她也会告诉自己,不要怕失败,要不忘初心,朝着自己的目标努力前行就一定会成功,研究生生活不应只有眼前的科研,还应有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和规划。和大多数人一样,她时常会问自己,人生的意义是什么?虽然对此还没有足够清晰的思路,但她正奋斗着过自己想要的生活,同时在奋斗中追寻着属于自己的答案。


上一条:【求学记】薛沁玉:即使前路未知,也要勇敢前行 下一条:【研途风采】钱虹宇:学农爱农,自强不息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