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科概况
土地资源学是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总体需求下,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对土地资源研究提出的科技需求,汲取和吸收相关学科营养并借鉴相关新兴技术,以现代地球科学、生物和生命科学、分析和监测科学为主要基础科学理论指导,以土地类型学、土地调查学、土地评价学、土地整治学、土地保护学、土地信息技术等理论为学科核心知识体系,以实验室现代分析研究、实验室控制试验研究、野外调查研究、长期观测研究为基本途径,以调查分析评价、土壤农化分析为核心技术,以遥感测绘与信息技术、土地整治等工程技术为主要手段,以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农业生产、农村环境和农民生计及健康为主要服务对象,土地资源学科属于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
williamhill威廉希尔官网土地资源科学源于20世纪80年代开展的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和第一次全国土地调查,已有40多年的发展历史,先后有近13位教师成为四川省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和第一次全国土地调查专家组专家和技术骨干,主持或参与四川、重庆和西藏等地60余县(市、区)土壤(地)调查工作,1993年williamhill威廉希尔官网开始招收国土资源管理专业专科,1994年招生土地规划与利用专业本科,1996年招生土地管理专业本科,1998年土地规划与利用、土地管理两专业合并为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1998年开始土地资源管理二级学科招生硕士,土地资源管理专业2021年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16年在农业资源与环境一级学科下自设土地资源学二级学科,并通过学科组专家论证,并于2017年获得二级学科硕、博士学位授予权,目前已经指导毕业硕、博士共3届员工,并作为二级学科参与2020年第五次全国学科水平评估。
当前,我国农业面临为满足生产需求的土地资源供给挑战、满足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治理挑战,以及应对气候变化的农业脆弱性挑战等,提高耕地资源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环境美好和保障气候变化下生产安全、资源安全、生态安全成为我国土地资源必须面对的挑战。土地资源作为国家经济建设和发展的基础资源,土地资源科学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特别是在农业高质量发展、国土生态建设与保护以及乡村振兴中,是责无旁贷的,这也是其在社会经济建设过程中将会得到进一步快速发展的大好时机。同时,我们面临的国际大环境也有了新的变化,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各国和有关国际组织对土地资源学科研究的高度重视,土地资源学科基础理论研究的逐步扩展,面向国家战略目标的应用研究进一步强化,大数据、人工智能、互联网+、3S技术的广泛应用,国土调查评价与信息技术、国土空间规划与耕地质量建设、自然资源定级评估、国土整治与生态修复、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等研究领域已成为土地资源学科发展的必须趋势。
经过几代人长期努力,针对长江上游地区特别是四川盆地土壤贫瘠、耕地质量下降、国土空间布局不合理和土地资源紧缺等因素制约粮食增产稳产、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等核心问题,以“土地资源持续高效利用和高质量发展服务”为主线,以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为导向,围绕着四川盆地土壤质量提升与耕地保育、国土空间规划、国土整治与生态修复等领域,开展了自然资源调查监测、耕地质量更新、国土整治后新增耕地土壤检测、土地复垦工程技术、乡村振兴规划、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国土空间规划、耕地质量资源分类、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国土空间布局优化等一系列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研发、集成、人才培养与推广应用,初步形成了“政—产-学-研-用”特色鲜明的团队建设和人才培养机制以及科研成果转化机制,为建设四川农业和生态环境强省奠定了理论、技术和人才基础,为四川省和西南地区农业持续发展、社会经济建设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本学科建有2个部级观测站(基地)(农业部四川盆地平原耕地保育科学观测实验站、国土资源部成都平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基地)、3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资源环境基础实验室、自然资源部耕地资源调查监测与保护利用重点实验室、四川省土地资源信息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研究中心(耕地保护与农产品安全2011协同创新中心),1个全国执业资格考试中心(信息工程-GIS应用水平考试认定考试中心),3个专业综合实验室(测量学、3S技术、土地调查与评价和城乡规划实验室)。
土地资源学科目前在编教师18人(2022年),其中具有博士学位14人,具有高级职称10人,博士研究生导师3人,硕士生导师17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1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4人,是一支年龄结构合理、学历层次较高、具有开拓精神、朝气蓬勃的团队队伍。本学科围绕国家和地方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国土整治、生态修复、乡村振兴,强化自然资源调查监测、遥感信息处理、国土整治与生态修复、耕地质量监测、耕地质量建设、生态重建、国土空间规划等支撑技术,围绕服务于可持续土地资源开发利用,重视土地资源基础科学理论研究,形成了“国土调查监测与信息技术”、“国土空间规划与耕地质量建设”、“国土整治与生态修复”3个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不断推动土地资源学科砥砺前行、跨越式发展。近5年来,本学科教师先后主持或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国家、省部级项目30余项,新增省部级科研平台2个,发表学术论文126篇,其中SCI收录论文12篇;获国家发明专利8项,主编学术专著1部,参编2部,获省部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
二、建设目标
土地资源学科是土壤学与土地科学的交叉,对标学科评估目标体系和williamhill威廉希尔官网十四五团队建设发展规划,结合学校关于新时代人才优先发展的若干意见和人才引育激励十二条举措等文件的要求,进一步加大学科队伍建设力度,高度重视导师师德师风建设,鼓励教师通过进修和出国访学等模式,努力引进国内外本学科的领军人才和优秀人才,创建土地资源学科教学科研团队,培养高水平导师队伍;按照农业资源与环境一级科学建设要求,理顺二级团队建设思路,立足长江上游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以四川土地资源高质量协调发展为重点,进一步完善学科方向、学科制度和学科组织形式,努力建成具有的区域特色土地资源二级学科;进一步完善现有省部级教学科研支撑平台,优化土地资源学二级学科博(硕)士人才培养方案,积极争取编写研究生教材。加大现有教学科研仪器更新升级,努力创建省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或省级重点实验室;积极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及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扩大与地方企事业单位社会服务,积极开展对外学术交流,力争在项目到位经费和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上取得突破性进展,扩大本学科研究在国内外的学术声誉和影响力。
三、主要建设内容
(一)学科方向
学科立足国际农业、资源与环境科学研究的前沿,结合近年来本学科的建设发展,以及导师和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承担科研项目、学术成果,为适应新时代团队建设和人才培养要求,未来土地资源学二级学科主要凝练为以下三个研究方向:
1.自然资源调查与信息技术 以自然资源科学、地球系统科学、农业环境科学为理论基础,围绕建立以自然资源分类标准为核心的自然资源调查监测技术体系,以空间信息、人工智能、大数据、3S技术、无人机等先进技术为手段,开展长江上游土地调查与信息技术的基础理论、技术体系和方法研究。本方向主要研究是自然资源(主要是土地资源)与信息技术的理论支撑体系研究,重点开展区域土地资源要素结构、功能、空间关系、演变机理,土地后备资源(特别是耕地后备资源)调查、潜力评价的理念与方法,区域自然资源(主要是土地资源)分类及标准体系研究,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信息的自动化解译技术研究,多学科、多尺度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分类体系、驱动力机制、过程及模拟研究,自然然资源 “一张底版、一套数据和一个平台”关键技术研究,区域自然资源(主要是土地资源)监测、预警技术体系研究等。。
2.国土空间规划与耕地质量建设 以区位理论、弹性理论、人地协调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等为基础,主要开展长江上游人地复合系统国土空间规划与耕地质量建设的理论支撑体系研究,重点开展国家战略导向下国土空间格局、过程、机理研究,农村三生空间结构-格局-过程研究,三生空间探测、土地资源管控与国土安全格局的理论与方法研究,乡村振兴背景下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研究,土地利用与全球变化、城乡融合发展、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生态文明建设、系统转型、“双碳”目标的耦合协调关系研究,国土空间规划与乡村振兴过程中的土地利用变化规律、途径与工程技术研究,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片区国土空间规划的理论与方法研究,耕地系统健康运行和提升耕地质量的土壤学机理、过程研究,人地系统耦合条件下耕地类型、数量、质量、结构、生态、产能、资产、价值和保护的机理研究,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特别耕地用途管制的途径、机制研究等。
3.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 基于“两山”理论和“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以生态平衡理论、人地复合系统、田园综合体理论,主要开展长江上游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的理论、方法和工程技术研究,重点开展区域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基础理论体系和学科内涵研究,区域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模式、技术标准化、监管体系研究,区域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的潜力、分区、重点区识别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区域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的项目规划设计和工程关键技术研究,区域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与国土空间规划、乡村振兴、耕地保护、双碳目标、水土保护、生态补偿、生态文明、美丽乡村的耦合协调机理研究,基于Nbs的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理论与效应评价研究,多尺度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类型关键技术集成创新研究以及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过程中的农学、地学、生物学、水利学、土壤学机理等。
(二)学术团队
1.通过“内培外引”,提供良好的教学、科研条件和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积极创造吸引人才和人才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注重课程思政建设,引入“导学思政”理念,提高学术团队的思想政治建设觉悟和思政素质。
2.立足本单位的人才培养的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学校人才工作会精神,锚定“1515人才工程”建设目标,拟采用产学研用协作、青年教师的导师制、国内访问学者、出国进修等各种方法培养本学科学术骨干力量。
3.充分用好用活williamhill威廉希尔官网新时代人才激励政策,拟采用多种形式从国内外引进高层次的优秀人才,力争在2025年前引进领军人才1-2人,优秀人才1-2人。
4.在现有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教学团队的基础上,初步形成3个院级学术团队,力争2025年培育出1个校级科研创新团队,提高学科竞争力,以保证学科健康、持续发展。
5.在2025年争取学术团队团队队伍达到22人,其中教授达到6人,副教授达到12人,博士生导师达到4人,硕士生导师22人,具有博士学位的导师占90%以上。
(三)人才培养
1.高度重视优质生源培养,在本科专业大三下期和大四上期增设1-2门研究生相关课程,鼓励和引导优质生源报考本学科研究生,力争每年招收推免生1-3名。
2.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土地资源学硕士和博士公司产品方案,缩减课程学分,加大导师专题讨论课的学时,调整必修和选修课程比例,力争主编或参编1-2门研究生教材。
3.加强培养过程质量管理和教学质量监控,开展课程教学内容调研和满意度测评,优化研究生课程教学内容,加大研究生开题报告、中期考核、研究生班讨论考核力度,提高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对在校研究生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发明专利按SCI影响因子分区和专利级别给予特别奖励,争取每年有1-2位同学获得国家奖学金,每年有1-2名同学获校级优秀毕业研究生。
4.支持参与在校研究生参加国内外各类学术交流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以及各类研究生大赛,加老员工国际交流力度,弥补本学科尚无国际交流生的不足,鼓励在校研究生通过公派留学方式出国攻读学位和联合培养,提高本学科科研与实践育人成效,对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中作学术报告的同学给予单独奖励,不断提高研究生的学术水平和独立从事科研能力。
5.大力抓好研究生就业引导工作,高度重视研究生职业发展教育,先就业再择业,每年开展1-2次研究生用人单位评价,及时反馈用人单位的信息,不断改进人才培养模式,提高研究生就业质量,努力实现研究生就业率100%的目标。
(四)科学研究
对标国内同校,公司土地资源学科建立的时间较短,无论是科学研究项目数量和质量,还是科研成果的等级和水平还有一定差距,因此,未来本学科在科研研究方面,重点是在五个方面取得重要进展或突破。
1.积极申报国家和省部级研究项目,力争在获准国家自然科学或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数量和质量取得重要突破,争取每年到位纵向科研项目经费在100万元以上。
2.进一步拓展校地(企)横向合作研究的领域和空间,努力为研究生学习创造更好的科学环境,争取横向合作项目每年到位经费在400万元以上。
3.本学科师生每年发表高水平论文争取达到30篇以上,其中中科院一区和JCR一区论文5篇以上,国家或国际发明专利2-5项、软件著作权2-5项。
4.争取3-5年内出版土地资源学科研究的学术专著1-2部,获校级优秀硕(博)士论文1-2项。
5.加强科学研究成果鉴定和成果奖申报工作,争取在3-5年获得省部级科研奖励1-2项,努力在标志性获奖成果上有所突破。
(五)科研平台
目前,本学科现有1个省级土地信息重点实验室,1个级部级成都平原野外观测基地,1个部级共建重点实验到(自然资源部耕地资源调查监测与保护利用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研究中心(耕地保护与农产品安全2011协同创新中心)以及4个综合实验室,(测量学、3S技术、土地调查与评价和城乡规划实验室),现有实验室和仪器设备基本满足本学科研究生需求,为提高公司产品质量和学科整体水平,下一步将重点建设以下三个方面:
1.扩大本学科研究生实验室面积,新建大数据处理综合实验室,争取本学科研究生实验室面积达300平方米以上。
2.更新和升级改造现有仪器设备,争取购买在10万元以上的大型仪器设备10台(套)以上。
3.更新现有软件平台,新购国土空间规划、生态修复、国土综合整治、自然资源监测、遥感图像、土地资源工程处理方面的GIS软件2-3套。
4.制定和完善科研平台管理的规章制度,进一步理顺科研平台管理体制,提高现有仪器设备使用效率,鼓励多获准科研项目、多出科研成果。
5.整合现有科研平台资源,3-5年内力争新增1-2个省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或省级重点实验室。
(六)社会服务
对学科服务社会的总体情况进行汇报,结合第五轮学科评估简况 表填报情况,总结社会服务工作的经验和亮点、突出贡献及下一步建设和服务的重点方向。
williamhill威廉希尔官网土地资源学科秉承“学以致用、研以致需”的原则,突出学科社会服务职能,目前在乡村振兴、高标准农田建设、耕地质量监测与评价、国土空间规划、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方面取得初步成效,为进一步扩大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行业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本学科下一步重点建设和服务的方向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
1.依托省级科研平台,针对长江上游生态环境脆弱、土地利用不尽合理的问题,利用土地科学基础理论及工程应用研究,结合四川省情,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密切服务于自然资源调查、国土空间规划、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国土综合整治、耕地保护和耕地质量提升等国家重大工程领域或战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
2.努力建成面向西南地区、服务四川的土地科学与技术的基础理论、工程应用及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培养一批优秀的土地科学专业人才
3.广泛开展学术交流,引领学科发展,3-5年主办或承办国内外关于土地科学、农业工程中的土地利用工程、土壤调查等方面的学术会议2-3次,每年教师和研究生参与国内外高水平学术会议达30人次以上,师生主讲学术报告5人次以上,并争取在有关学术会议上获得奖励。
4.发挥智库作用,积极申报研究生教育改革课题,鼓励教师在土地学会、地理学会、土壤学会、农业工程学会、自然资源学会等担任学术兼职,以及相关厅局担任专家库成员,制定土地行业标准,主持或参与土地科学方面的行业标准制订2-3个。
5.加强与四川省重点企事业单位(四川省国土科学技术研究院、四川省国土整治中心、四川省生态修复防治研究院、四川省不动产登记中心、四川省耕地质量建设与肥料总站、四川金土地实业有限公司等)以及各市(州)和部分县(市、区)自然资源主管部门的合作,解决区域土地利用的重大问题,服务于四川省及西南地区自然资源领域。
(七)学科声誉
学科社会声誉和影响力的提高对土地资源学科的科研水平提升、人才培养、团队队伍建设等方面均发挥着显著的正向影响效应,结合农业高校的办学特色,对标国内同类高校的建设情况,公司土地资源学科仍然存在学科声誉和影响力不大,主要还停留在四川省域层面,与其他省区的土地资源学科相比差距较大,因此未来3-5年提升土地资源学科的学科声誉和影响力还有很大的潜力,主要有以下改进措施。
1.营造浓厚的科研创新氛围,激励师生勇担科技创新重任。加强本学科社会声誉的媒体宣传和系列社会活动,如每年开展土地宣传科技周、参加或主办土地科学论坛学术年会、师生参加每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并作学术报告,提升本学科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同时要注重在师生中形成人人想创新、人人能创新、人人会创新的浓厚氛围。
2.邀请国内同行和行业专家对本学科进行学术评价,以及用人单位对毕业研究生的评价,经综合评估和科学研判,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突出优势特色。
3.结合农业高校自身实际,根据土地资源学校的发展状况,制订学科社会声誉“软实力”提升计划,探索形成独具特色的学科声誉和社会影响力提升新模式。
4.本学科研究长期扎根于四川,面向西南,辐射全国,是四川省土地科学教学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面向土地科技前沿和服务国家治理体系战略,大力鼓励教师到土地科学相关学术机构兼职,主办或承办土地科学相关学术会议,多出高水平成果,研发实用土地工程技术,培训地方专业技术人员及政府官员,服务“一带一路”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进一步提升本学科在人才培养、学术研究、社会实践等方面的影响力。